胡发兴
当今世界,文化与经济、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、紧密相连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。文人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、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。建设和谐文化,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,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。正在开展的祠山文化研究,应在建设和谐文化中进行。
一、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研究祠山文化
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,全国全社会正掀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热潮。
和谐文化,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;以倡导、研究、阐释、传播、实施、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、文化现象、文化性状,包括思想观念、价值体系、行为规范、文化表现、社会风尚等多种存在方式。
和谐文化,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,体现和谐精神,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,坚持和实行团结、互助、合作、稳定、有序的社会准则。把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于文化现象之中,以和谐作为文化价值取向,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的存在与发展。
祠山文化,是江南影响面很大的区域历史文化。从很多传说和遗址遗迹看,祠山文化延续两千多年集中传颂和宣扬了一个“善”字。祠山文化中的中心人物张渤,以及由敬仰、怀念张渤的人们的祭祀活动、刻碑撰文,集中倡导和宣扬了善待民众、善待社会、善待自然的道德理念。这种道德理念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所需要的。由此看,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研究祠山文化,祠山文化的研究工作方能方向明确,也才有实际意义。
二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研究祠山文化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是和谐文化的根基和主干,它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和作用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,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导向和灵魂,它提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精髓和动力,它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。
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: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,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,社会主义荣辱观。简而言之:思想、理想、精神、荣辱观。
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宏伟目标昭示下,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一种价值理想,也是一种当下即是的行为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,是要造就一个全社会人人既喜闻乐见,又自觉践行的生活方式,是“百姓日用而不知”的自在状态,是“担水劈柴即妙道”的自然神韵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研究祠山文化,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,也是祠山文化研究本身应把握的准则。
三、祠山文化研究应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
国家规定,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“文化遗产日”。国家设立“文化遗产日”,是因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且艰巨,需要全民的参与和全社会的文化自觉。作为文化群众组织,应当自觉参与由文化部门组织领导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。祠山文化流传两千多年,本身就有许多东西需要发现、挖掘、整理和保护。要以对祖国、对民族负责的态度,对于祠山文化中的每一个事件、每一个典故、每一处遗址、每一份遗物,都要特别珍惜、仔细辨析、认真整理、妥善保存。从而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四、以分析的方法研究祠山文化
自古以来,我国的文人们都很注重思想情操的把握与修养,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为精华的表现。文人们的爱国意识、忧患意识、责任意识、慎独意识历来都是很强烈的。经过数千年之积淀,形成了一种民族的风骨与气度,养成了一种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。这些优秀的品质与精神,在祠山文化中有很多表现,这是我们要下功夫整理、研究并汲取的。但是,由于历史社会的局限,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限制,祠山文化中难免有与现实提倡的社会文化不相一致的东西,甚至还有一些消极的内容。需要指出的是,在宣传弘扬祠山文化中主流优秀文化的同时,应具有清醒的距离意识和分析态度,亦即应当注意区分祠山文化中优秀内容和消极内容。祠山文化中有大量以爱国为内容的优秀文化,但也同时深藏着诸如迷信反科学的内容。简而言之,对待祠山文化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去分析、扬弃和取舍,做到符合理性的古为今用,这是研究祠山文化应取的态度。